发布时间:2009-04-27 浏览次数:4302 文章来源:
穿上中山装“装嫩”
当天上午,林少华以一件藏青色中山装出现在媒体见面会上,他笑着说:“
《源氏物语》出自日本古代杰出的女文学家紫式部之手。紫式部生于官宦之家,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对白居易诗文尤其喜爱和熟悉。但她的个人生活十分不幸,24岁丧夫寡居,开始创作《源氏物语》,进宫任皇后侍从女官后继续创作。历经10年 ,终于完成了这部堪称日本平安王朝宫廷画卷的散文体小说,即“物语”。林少华解释说,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它诞生之早,整部书完成于1008年前后,相当于中国宋真宗年间。早于《三国演义》《水浒》300年左右,早于《红楼梦》700余年 ,较意大利的《神曲》《十日谈》早300多年 ,比莎士比亚戏剧早不止600年 。至少就小说而言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
当天林少华签售的《新源氏物语》是日本著名女作家田边圣子于上世纪70年代对《源氏物语》进行的改写,在不损害原著典雅优美风格的前提下,理清了原著的线索,突出重点,并将古代人名、官名、衣饰器物及数百首歌曲等翻译难点都作了巧妙处理,语言流畅,适合普通读者阅读,俨然是《源氏物语》的白话文版。
12位翻译家共同完成
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吴洪表示,2008年是《源氏物语》诞生1000年,为了将《新源氏物语》尽快推向书市,他们邀请了林少华等12位翻译家来合作完成。林少华重点翻译了开头一部分,并担任了整部小说的统稿工作,尽量让作品在风格上做到统一。
林少华透露,在自己翻译的作品中,《新源氏物语》是比较难的一部,因为要尽可能译出“味”来。这个“味”有两层意思,一是原作的“味”,就是说译村上春树得有村上春树的味,译《源氏物语》得有《源氏物语》的味。虽说每个翻译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与个性,但要把这种个性控制到很低的程度 ,在译者风格和原作者的风格间寻找一种统一;二是文学“味”,这个味儿是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根据,也是文学译作的生命,是能否给读者以审美感动或审美愉悦的关键因素,有了这个味,才是“文学翻译”,没有这个味,就成了“文字翻译”——哪怕语法和单词译得再无懈可击,读起来也味同嚼蜡,吸引读者当然无从谈起。
林少华说通过调整对话语气、权衡行文节奏,《新源氏物语》基本在行文上做到了统一,所以对于读者的阅读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吴洪告诉记者,《新源氏物语》首印是6000册,目前已经加印了两次。他同时也表示,希望林少华今后有时间能用一己之力将《新源氏物语》重新翻译一遍。
签售引来韩国“粉丝”
对于东京大学的藤井省三教授批评他的翻译作品应该打“O”分,林少华并不介意。他告诉记者:“任何人都是有争议的,我自认为是一位比较固执的翻译家,翻译家就是要有点自负,相信自己翻译的是最好的”。
林少华除了翻译上“固执”,在生活中也是如此,虽然坚持每周都更新博客,也经常会通过电子邮件回复记者的采访,但林少华表示,自己的博客文章都是事先写在稿纸上后请别人打出来挂在网上的,回复电子邮件也是自己先将回复内容写在纸上,再由别人来帮忙操作,“我也曾经尝试过用电脑来写作、翻译,但老是容易分心,只有摸着纸、拿着笔才有感觉,翻译就是一项跟着感觉走的活儿”,林少华说。
在随后的签售会上,许多读者不仅买了《新源氏物语》,还买了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的作品来找他签名,一位韩国读者还用日语与林少华交谈起来,他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学过日语,一直都非常喜欢林少华翻译的作品,当天是看了报纸上的报道后专程赶来的。
林少华简介
林少华,著名的翻译家,祖籍山东蓬莱,1952年生于吉林九台。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林少华以翻译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而被广泛关注,译有《挪威的森林》等32卷村上春树文集(出版了 29本),还翻译过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井上靖等作家的作品。译作《唐招提寺之路》获第五届全国外国文学优秀图书奖一等奖(2001年),译作《挪威的森林》获2002年上海优秀图书奖二等奖。同时撰有中日古诗比较和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20余篇。(记者 王法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