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面临窘境

发布时间:2010-11-05       浏览次数:2291       文章来源:

内容摘要: 在日前公布的鲁迅文学奖结果中,文学翻译类获奖作品首度出现空缺。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曾表示,翻译作品质量的下降,体现出当下出版行业的浮躁风气以及文学翻译行业不景气的现状。我国已在8所高校展开试点,培养翻译人才。

  在日前公布的鲁迅文学奖结果中,文学翻译类获奖作品首度出现空缺。昨日记者采访翻译界人士及外国文学研究专家等,业内人士虽有对评奖结果持保留意见者,但也都认为此次结果确实反映了近年来文学翻译工作的窘境。

  出版业浮躁

  翻译作品质量下降

  文学翻译类中,在不到40部的送审作品中,仅有5部入选,而无一部作品最终获奖。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表示,评委会对文学翻译类的5部备选作品进行了认真审读和反复讨论,认为这些作品都没有达到获奖标准,最终评委会坚持了鲁奖评奖标准不降格以求,出现了空缺现象。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曾表示,翻译作品质量的下降,体现出当下出版行业的浮躁风气以及文学翻译行业不景气的现状。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尹承东昨日对记者表示,现在翻译界情况很不乐观,有量无质。老翻译专家年事已高,但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力,口译人才还可以,但笔译人才很少。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俄罗斯文学专家张晓强表示,出版过度商业化,有些出版社片面追求出版速度,导致译文水平不佳,出版集团片面追求做大、做强、做壮,很少就一本书的翻译细节去雕琢。此外,过去我国很多老编辑既可以做译者又可以做编辑,现在出版社缺少对应语种的编辑,编辑往往根本不懂著作作者国家的语言,所以错误、漏译都不能发现。

  现状不乐观

  专家早已提出建议

  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在一次座谈会上,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译者、著名法国史专家许明龙就直接向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谏言工作中的种种困难。他表示,一是应有科学评价体系,现在某些翻译作品歪曲原著意思的有很多,怎么算译得好,怎么算不好,应该有科学评价体系。二是应有激励机制,翻译稿费太低,一本书要翻译三五年,才能拿到2万元,扣除所得税,月收入还不到1000元,付出回报太不相符,应该大幅提高稿费,并建立评奖机制;三是译名不统一,同一个作品、作者,往往有两种、几种甚至十几种译法,造成读者误解,所以应建立统一译名的资料库。柳斌杰对此也当场答复称,正在研究调整翻译稿费,提高其层次和标准。此外,我国已在8所高校展开试点,培养翻译人才.

0